林语堂,(1895——1976)福建龙溪人。原名和乐,后改玉堂,又改语堂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,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。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。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。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,专攻语言学。1923年获会性 博士学位后回国,任北京大学教授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。1924年后为《语丝》主要撰稿人之一。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。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。1932年主编《论语》半月刊。1934年创办《人间世》,1935年创办《宇宙风》,提倡“以自我为中心,以闲适为格调”的小品文。1935年后,在美国用英文写《吾国与吾民》、《京华烟云》、《风声鹤唳》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。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。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,任校长。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《天风》杂志。1966年定居台湾。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。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。1976年在香港逝世。
在法国蒙顿举行的世界笔会第36届年会上,轮到他发言时,他向主席要求讲15分钟,但主席拒绝了,说别人发言都是5分钟,不可破例。他表示5分钟他不讲,经过商量,主席终于答应了,而大会秘书长答应说先安排10分钟。
他登台后,全场鸦雀无声,他讲的也很投入。不知不觉10分钟已到。主席说时间已到,请他结束发言。他二话不说,径直走下台。与会者正听得入神,于是热烈鼓掌,希望他继续讲下去。但他却说什么也不讲了,于是便留下了这次半截子的精彩演讲。
林语堂一生曾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。他的《生活的艺术》在美国重印40次,并被译成英、法、意、荷等国文字,成为欧美各阶层的“枕上书”。
他被称为幽默大师,他谈吐诙谐,热衷幽默。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。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。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,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。
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。林语堂抗战前寓居上海近九年,并被谑称为"幽默大师"。林语堂在自己的《八十自叙》中说:"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,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,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。"
林语堂在一次演讲中谈到读书,说学校专读教书,而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。读一部小说概论,不如读《三国》、《水浒》;读一部历史教科书,不如读《史记》。
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、学者、翻译家、语言学家、曾留学于美国、德国,在关于英语学习的问题上林语堂先生有着极高的造诣,他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,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,之后他回国,曾在清华大学,北京大学,厦门大学任教。